中风偏瘫,即脑卒中后单侧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,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它并非突发灾难,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。了解其诱因、识别早期信号,及时干预,能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,守护生活质量。
多重诱因叠加,中风风险飙升
高血压是中风偏瘫的 “头号元凶”。长期血压控制不佳,如同 “高压水流冲击水管”,会损伤脑血管内皮,使血管壁变脆、形成微动脉瘤。数据显示,血压超过 140/90mmHg 的人群,中风风险是正常者的 3-4 倍,而血压波动大者风险更高,约 40% 的中风与高血压直接相关。
高血脂与糖尿病是 “隐形推手”。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,会让血管内壁形成斑块,如同 “水管里的污垢”,斑块脱落可直接堵塞脑血管;糖尿病则会损伤全身血管和神经,使中风风险增加 2-3 倍,且发病年龄提前、恢复难度更大。
不良生活习惯加速病程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,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诱发血栓;酗酒则导致血压骤升、心率加快,增加脑出血风险。久坐不动、肥胖会使血液流动缓慢,代谢紊乱,进一步推高风险。此外,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,约 20% 的中风由此引发。
症状突发典型,“FAST 原则” 快速识别
展开剩余61%中风偏瘫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,可通过 “FAST 原则” 快速判断:F(面部) 一侧面部麻木、口角歪斜,微笑时两侧不对称;A(肢体) 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,双手平举时患侧快速下落;S(言语) 说话含糊不清、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;T(时间) 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 120,每延误 1 分钟,脑细胞死亡约 190 万个。
其他预警信号包括突发头痛、视物模糊、眩晕、行走不稳(向一侧偏斜)、吞咽困难等。部分患者发病前会出现 “小中风”,如短暂肢体麻木、言语不清,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,这是强烈预警,约 10%-15% 的人会在数天至数周内发生真正的中风。
黄金时间窗内救治,降低致残风险
中风偏瘫的救治有严格 “时间窗”:缺血性中风(脑梗死)在发病后 4.5 小时内可静脉溶栓,6 小时内可动脉取栓,及时恢复血流能减少脑细胞死亡。研究显示,发病 1 小时内治疗的患者,功能恢复概率比 6 小时后治疗者高 3 倍。
脑出血患者虽无溶栓机会,但早期干预同样关键。发病后 6 小时是脑水肿高峰期,及时控制血压、降低颅内压,能减少脑组织损伤。若延误治疗,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坏死,神经功能损伤可能不可逆,导致终身肢体瘫痪、言语障碍等。
治疗后康复训练不可或缺。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、语言训练、针灸理疗等,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。数据显示,规范康复可使 70%-80% 的患者恢复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,错过黄金康复期(发病后 3-6 个月),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,预防需控制基础病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脂、血糖,规律服药;养成健康习惯,戒烟限酒,每周运动 3-5 次,饮食低盐低脂;房颤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抗凝治疗。
一旦出现口角歪斜、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等症状,无论是否缓解,立即拨打 120,告知具体发病时间。记住,“时间就是大脑”,黄金时间窗内的每一秒都关乎能否重新站立、正常生活。早识别、早送医、早治疗,才能为生命和健康争取最大可能。
发布于:江苏省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